美国海军10月7日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,称核动力潜艇“康涅狄格”号(USS Connecticut)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水域水下航行时,撞到了一个不明物体,导致部分船员受伤。
这次撞击据悉发生在10月2日,地点实际是在中国南海,当时正驶向关岛。撞击导致约15名船员受伤,除两名受到中度伤害外,其余均为淤伤或擦伤。
“康涅狄格”号是一艘海狼级快速攻击核潜艇,1998年12月11日正式开始服役,造价高达30亿美元,被认为是当时最安静的核潜艇。“康涅狄格”号有8具66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,可携带5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,最大潜深610米,水下最快速度可达35节,即65公里/小时。
事实上这不是美国潜艇第一次在水下被撞击,2005年1月8日,洛杉矶级核潜艇“旧金山”号在水下160米深度全速航行时,就在关岛东南约675公里的地方,与海底山脉相撞。
这次撞击后果非常严重,前压载舱发生破裂,几乎导致潜艇葬身海底。船员们在绝望中经过不懈努力,终于在两天后让潜艇浮出了水面,98名船员遭到骨折、脊椎损伤和撕裂伤,一名船员因头部受伤而死亡。
潜艇可以说是现代战争的大杀器,其威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航空母舰,所以各大军事强国都在大力发展先进的潜艇。然而强大的力量往往伴随着极大的风险,比如航空母舰就会受到重点攻击,需要层层设防加以保护。
而潜艇很多时候是在水下航行,面临的风险更为巨大。不像陆地或海面,几乎所有的障碍物都已进行标示,水下环境复杂多变,迄今很多海底区域都还没有清晰的地图,这让潜艇撞上海底障碍的风险大大增加。
然而这并不是潜艇的最大风险,潜艇在水下航行时,最怕遇到的,是内波和掉深。
海洋中的海水实际是分层的,上层海水较为温暖、密度小,下层较冷、密度大,两层之间的界面就像水下还有一个海面,当潮汐通过海底山脊时,就会在这个水下“海面”上形成巨大的内波(internal waves)。这些内波是如此的强大,一般可达5到10米高,更高的可达数十米甚至三百米,而海洋表面典型的海浪只有几十厘米高。
内波的宽度可以超过160公里,对潜艇乃至海上钻井平台都形成了巨大威胁。1980年代,埃克森公司的钻探船就在孟加拉湾被内波突然旋转了90度,移动距离超过了30米;同是80年代,一艘苏联潜艇也曾像玩具一样,被内波抛来抛去,撞到了一艘集装箱船的底部。
而掉深则是更为可怕的潜艇灾难。海水的分层实际叫做海水跃层,指海水参数随深度显著变化的水层,当海水跃层因某种原因形成上层密度大、下层密度小的反常负密度梯度层时,海水浮力会从上至下急剧减小,形成一个像悬崖一样的海底断崖。潜艇一旦遇到,就会马上失去浮力,急速掉向海底。
2014年春节前夕,中国海军的372潜艇航行中就突然出现了掉深,几秒钟内就掉落了70多米,超过了此前的最大下潜深度20多米。经过全舰官兵长达14分钟的自救,终于让潜艇成功浮出了海面。
而世界上很多经历内波和掉深的潜艇就没有这么幸运了。最著名的就是美国长尾鲨号核动力攻击型潜艇,1963年4月10日在海试中潜到约200米时突然失事,沉入了海底,碎片散落到13.4万平方米的地方,129名船员全部遇难。事故原因推测可能是压力壳设计不良导致解体,但也有称是遭遇内波,或是掉深沉入2500米的深海被压瘪,成为潜艇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。
“康涅狄格”号究竟撞上了什么不明物体现在还不知道,或许未来也不会再透露,不过饶有趣味的是,该舰不是第一次受到某种不明攻击。早在2003年4月,它在北极破冰而出后,就遭到了一头北极熊的袭击,这头北极熊看到冰上突然出现个黑乎乎的家伙,以为是上天赐予的某种美味,冲过来就吭哧吭哧大嚼起来。后来看实在啃不动,才灰溜溜地走了。
当然,对潜艇威胁最大,出事故最多的,还是潜艇自身原因。由于潜艇体型巨大,结构复杂,又装满了武器、燃油或核反应堆,需要很多人来操作,稍有不慎,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。比如上浮时撞到其它船只,舰上武器爆炸导致沉没,舰上气体泄漏或产生有毒气体、被渔网缠上失去动力等等;战争中潜艇速度因为速度慢,被发现后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,由于水很难压缩,炸弹在水中爆炸的威力极其巨大,无须命中目标,近距离就可能炸毁潜艇。
所以潜艇在水下,可以说比飞机在空中还危险,飞机失事了飞行员还可以跳伞逃生,潜艇失事那就是活棺材,直接被埋在海底了,逃都没法逃。